2022-11-22 05:06来源:m.sf1369.com作者:宇宇
你的数据是什么格式的?什么形式保存的? 可以很方便的,需要知道你的数据格式。
不见楼主答复。其实你可以使用ultraedit这个编辑器(有绿色破解版)的,可以将数据间用(,)逗号和(;)分号分隔,然后用wps的电子表格打开这个文件,根据提示即可。
1、新建并打开excel表格, 2、首先添加数据分析插件,点击左上角按钮,出现菜单页面,选中右下角“EXCEL选项”按钮,点击, 3、然后点击“加载项”选项,选中“分析工具库”,点击下方"转到"按钮, 4、然后出现excel加载宏界面,在”分析工具库“前方框内打勾,点击确定。
5、经过上一步已经成功添加”数据分析插件“,在”数据“-”数据分析“下可以找到, 6、然后点击”数据分析“,可以找到相关的分析方法,如 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1.原始数据如下,包含四个大分类,其中最后一个大分类又包含三个子分类;
2.从原始数据中删除有子分类的大分类,即“华南大区”;
3.选中数据源,依次选择“插入”-“饼图”-“复合饼图”;
4.选中饼图,右键选择“设置数据系列格式”,打开“设置数据系列格式”窗口;
5.在“系列选项”中设置“第二绘图区中的值”为3,并调整“第二绘图区大小”为60%;
6.选中饼图右键,选择“添加数据标签”,数据标签添加如下;
7.再次选中饼图右键,选择“设置数据标签格式”,打开“设置数据标签格式”窗口;
8.“标签选项”下的“类别名称”“百分比”“显示引导线”前面打钩;
9.最后双击“其他”,将其修改为“华南大区”!
Excel怎么制作统计表格的详细教程:
工具/原料
实验电脑:机械革命S1
excel 2016
方法/步骤
1.首先我们按CTRL+A全选表格,然后鼠标移到行数线处和列线处,拖动设置其表格的行宽和列宽,使其表格间距变大。
2.后将表格中的所有内容居中显示,字号设置为10,并将字体改为【微软雅黑】。
3.接着将表头的内容进行颜色填充,填充颜色为【蓝色】,文字颜色设置为【白色】,并【加粗】显示。
4.紧接着在下方的第一行表格内容中填充颜色为【谈蓝色】,然后选中第二行和第三行内容,选择格式刷,将接下来的表格内容全部进行格式统一。并将文字颜色设置为【蓝色】。
5.之后我们在下方总计行中【设置单元格格式】,给其加一个上边框。同时颜色也设置为蓝色,并适当加粗。
6.最后可以选中右边的个人总计销售,在【条件表格】中,增加【数据条】即可。
7.经过以上这样的操作,一张美观的统计图就做出来啦。
1、首先要搞清楚您需要计算的CPK值的对象,规格上下限、规格中心,标准偏差、样品分组数。
2、按照CPK=(1-k)*cp的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σ值(西格玛的值的计算),根据《常规控制图》(GB/T 4091-2001)国标的“表2 计量控制图计算控制限的系数表”中根据您的试验分组和子组个数,查找系数值。然后计算。
3、然后将数值用excel的单元格、公式表示出来,就可以计算出CPK值了。
选择需要进行方差分析的数据区域,然后单击数据选项卡
2.
在分析功能组中单击数据分析按钮,弹出数据分析对话框
3.
在分析工具列表框中选择方差分析:无重复双因素分析,单击确定,弹出方差分析:无重复双因素分析对话框
4.
单击输入区域后的文本框,在表格中选择区域:$A$2:$B$20,单击输出选项,
1.先列个每份指导书的标题,注意按组装顺序排;
2.再根据每个标题,做一页详细的指导书;
3.每页的指导书大致的格式是这样:最上面一行是标题,右上角是指导书的编号、版本和编写日期;下面左半边是组装的详细步骤说明;右半边是图片加注释,最下面是拟制人、审核人和批准人就可以了,以EXCEL为模板。
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记录本是学校统一的“Student Lab Notebook",A4纸大小,硬皮,里边带小网格。记录本右上角有专门填写日期的地方,填上。实验名称(title)实验介绍(理论theory+目的objective+推测hypothesis:在这里介绍实验运用到的基本原理,试验目的,和你的根据理论所作出的假设试验材料(material):所用材料的信息,公司等。实验手册上会有这部分的信息。实验过程(method): - 实验前:把做实验前拿到实验手册上面的步骤抄下来,把自己需要在试验中注意的地方画上标记。比如:加热时间不要超过X分种。- 试验中/试验后:把所有在你做试验中发生的和手册上任何不同的
步骤记录下来,在此包括人为原因,试验器具不全等所有
因素。如果是人为原因并且你在中途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在记录本上要写清你做的改正。比如:手册上说加热3分钟,但是我/小组成员忘了看时间加热了5分钟。发现后,重新准备了一遍。实验结果 (results and observation):*照实写,切勿分析数据。*记录你是什么时候去查看的结果,很多时候晚一两天的结果会大不相同。*如果有用图表(figure),图表下需要有一两行简单的介绍说这个图/表是用来表示什么的。- 表格实验前:把需要的记录表画好试验后:把实验结果填进去*如果需要计算,必须要在本上写计算方法。 - 图自己画,或者写已在报告最后一页附上拍摄的照片/用Excel做的图等。实验分析(discussion):分析试验结果。- 第一段讨论你的推辞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符合你的预计(是否符合理论)。如果不是,分析为什么超出你的预计(为何不符合理论?)。- 剩下的段落分析试验结果,分析图表,数据。参考 (literature cited):都参考了哪些材料。*一定要写的是实验手册+教科书。*以上为正式试验报告的规格。*记录本写的乱些无所谓自己看得懂就好。最后上交的报告都是要打出来的。 上交的报告和记录本的区别:图表不可以放在实验结果区。图表要整齐的标注好(Figure1,2 etc, Table 1,2,etc)放在最后的附录里。
在EXCEL中,如果想求出表格中数据的均方根的误差值,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打开Excel。图标为绿色,形状类似一个工作表,中间有一个字母“X”。 打开或新建Excel文档。如果已有包含数据的Excel工作表,单击绿色左边栏中的“打开”选项将它打开。你也可以单击“新建”来创建一个新文档,然后再输入数据。 计算标准差。计算标准差通常需要多个步骤,但在Excel中只需要输入公式=stdev(''单元格范围'')就可以算出。
比如,假设数据位于单元格A1到A20,在空白单元格中输入=stdev(A1:A20)就可以算出标准差。 在空白单元格中输入平均值标准误差的公式。在Excel中计算平均值标准误差的公式是=stdev(''单元格范围'')/SQRT(count("单元格范围"))。 比如,假设数据位于单元格A1到A20,在空白单元格中输入=(stdev(A1:A20))/SQRT(count(A1:A20))就可以算出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均方根误差亦称标准误差,其定义为 ,i=1,2,3,…n。
在有限测量次数中,均方根误差常用下式表示:√[∑di^2/n]=Re,式中:n为测量次数;di为一组测量值与真值的偏差。如果误差统计分布是正态分布,那么随机误差落在±σ以内的概率为68%。 均方根误差是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的平方与观测次数n比值的平方根,在实际测量中,观测次数n总是有限的,真值只能用最可信赖(最佳)值来代替。
标准误差 对一组测量中的特大或特小误差反映非常敏感,所以,标准误差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测量的精密度。这正是标准误差在工程测量中广泛被采用的原因。
因此,标准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自身的离散程度,而均方根误差是用来衡量观测值同真值之间的偏差,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但是计算过程类似
1、制作一张成绩表并命名为“成绩表”,并制作一张成绩统计表空表命名为“统计表”。
2、以下我们将统计“成绩表”的成绩,在“统计表”等级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IF(统计表!C3>=96,"优良",IF(统计表!C3>=72,"及格","不及格")),这个函数调用了“成绩表”中的C3单元格。
3、在“统计表”姓名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成绩表!A3,可以吧成绩表中的C3单元格套入到本单元格中。
4、在“统计表”名次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RANK(成绩表!C3,成绩表!C3:C16),RANK函数可以计算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C3的大小顺序。
5、在“统计表”参考人数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COUNT(成绩表!C3:C16),COUNT函数可以统计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的单元格数。
6、在“统计表”总分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SUM(成绩表!C3:C16),SUM函数可以统计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数的总和。
7、在“统计表”平均分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AVERAGE(成绩表!C3:C16),AVERAGE函数可以求出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数的平均值。
8、在“统计表”及格人数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COUNTIF(成绩表!C3:C16,">=72"),COUNTIF函数可以统计出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72的数的个数。
9、 在“统计表”及格率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I5/F5*100,可以计算出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72的数的百分比。
10、在“统计表”优良人数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COUNTIF(成绩表!C3:C16,">=96"),COUNTIF函数可以统计出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96的数的个数。
11、在“统计表”优良率下面的单元格中输入函数,=K5/F5*100,可以计算出在成绩表!C3:C16区域内>=96的数的百分比。
12、在“统计表”分数段分布下面的单元格中依次输入函数:
120 “=COUNTIF(成绩表!C3:C16,"=120")”
119/100 "=COUNTIF(成绩表!C3:C16,">=100")-M5"
99/60 "=COUNTIF(成绩表!C3:C16,">=60")-M5-N5"
59/0 =COUNTIF(成绩表!C3:C16,"<=59")
13、选定第5行,用填充手柄拖动往下拉,就可以制作出成绩统计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