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18:56来源:m.sf1369.com作者:宇宇
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的茄卜关系,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一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带圆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二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重在“设计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的关系,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知识的不可置疑,新时期随着信息的发展,学生蠢纳塌知识的获得呈现多元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与学生的积极作用中共同成长。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传统的“我要教会什么”变为“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也就是说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转变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课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教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活动的理想境界。
(二)由促进知识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换。
在以知识立意为核心的课堂上,教师以完成教材安排的知识讲授为教学核心,学生在一种适者生存的自然状态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只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并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较好地呈现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体验进而得到发展,往往并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的课堂上,教师开始关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能力发展。
但是,究竟能够让多少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能力形成的有意识训练,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要部分学生代表能够配合教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任务似乎就完成了。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就要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立意的方向转变,将课堂教学中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立意的核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其通过课堂上的学与教获得相应的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三
(一)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概念、理解词语和句子,通过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技能,包括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生活经验和基本技能等。知识目标的表述举例:通过学习,知道心猿意马的概念;通过学习,正确地使用心猿意马造句,理解心猿意马的意义。
所谓技能,是指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完成某一活动所需要的方法的工具。如语文写作技能是语文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技能,比如运用汉语字典查找不认识的汉字、运用歇后语和成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技能。技能目标主要包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感知和思维的智力技能、根据语义指导做出相应行为的动作技能、认识自我和调控自我的自我认识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单纯地知道结论,更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里的过程不仅包括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享受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而且包括课外生活中的兴趣小组、团体活动、学校组织的比赛和寒暑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并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结果来说,很多能力和情感都是在过程的体验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习惯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
总而言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发展还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都离不开运用正确的方法,过程和方法总是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隐含一些基本的方法,并且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掌握这些方法,同时这些方法促进学习过程的积极发展。过程目标的表述举例:通过学习,逐步认识古文中名词动词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学习,领会名词和动词之间转化的关系;通过学习,理解古文中名词动词化的原因和意图形成;通过学习,理解古人在文章表述过程中的习惯。
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四
一、先要理清三维之问的关系,再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学中先理清三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出自教学的不同角度、同时存在于教学中的。它们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交叉关系,而是一体三维的。所以,在教学目标中不要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以高一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要“认识和理解北京胡同文化”这一要求究竟属于哪一目标维度?北京胡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可以把它归为第三维度目标;北京胡同文化是本文的内容,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属于基本的阅读能力要求,也可以把它归为第一维度。
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高中学生早已基本掌握理解通俗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语言平实,学生基本可以通过自读理解课文内容。于是,“认识和理解北京胡同文化”这一要求不应该被列为第一维目标,可以被列为第三维目标。
二、确定三维目标
除要与《课程标准》及《大纲》一致外,还要与高考相结合,更要与教参、单元提示及课后练习相结合。实现韩立福博士所说的“高考日常化”、“高考课堂化”。仔细分析一下,其实高考、教参与单元提示及课后练习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绝对不能忽视它们的指导作用。
如在《咬文嚼字》三维目标的确定中,结合以上四个方面,把“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夤能力”(这一点与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密切相关),“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与单元要求一致),把“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作为知识能力目标。再如在《近体诗六首》学习目标的确定中,把“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知识能力目标(这一点与高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相关又与单元要点中探究意境、把握景与情相关)。所以,只有与研究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以及高考资料,才会整合出优化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