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 08:12来源:m.sf1369.com作者:宇宇
在课本的携晌第43页。根据查询网上相关信息显示,《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并盯语文选择性辩蔽锋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在课本的第43页。
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 王晋
(此内容在2008年12月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岗位培训上进行专题讲座)
(图片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来认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地有机结合?我们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图片3)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
(图片4)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图片5)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图片6)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图片7)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图片8)三、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图片9)四、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
(图片10)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和评价原则。
在此,我说一段小插曲,今年五月份,我有幸参加了今年中考命题工作。(图片11-----19)现将有关内容向大家作简单汇报。
5月25日晚,我们全体人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保密工作会议”,由黑龙江省保密局的吴晓鲁处长主讲。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充分认识中考命题工作的重要性;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和义务;泄露国家秘密的法律责任。我这才明白了什么是保密工作,保密工作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级别,高考属于绝密,中考属于机密等等。如果泄露中考机密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在紧张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感觉到我身上肩负的是神圣的责任和特殊的使命!之后,把各学科命题所需要的材料列出,上交,准备出题参考利用。
接着,孔祥发主任向各科命题组发《课程标准内容题卡》(选择题、填空题)《细目表制定与汇报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等一系列表格,可见专业化作业的严谨和严密的程度。(图片解释两个表格的内容,看两个按钮)
5月26日下午,我们语文命题组的三位老师(鸡西的颜庭武老师、牡丹江的黄海容老师)开始了命题工作。命题的区域范围涉及到十二地市(除哈、大)。各地市所使用的教材又不尽一致,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四制和六三制)两个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出版社等。
开始命题
十二地市同属黑龙江省,虽然省里有中考的《考试说明》,但各地市根据当地的实际又自己制定了个别地区的《考试说明》。因为语文教材中考只考文言文,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对照教材,找出各地区文言文的共同篇目。排除近几年考过的和说明中的实例,最后确定《桃花园记》和《送东阳马生序》两篇古文。试题的设计都是常规的文言文知识,如通假字、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古今异义、用原文回答问题等,最后一题是联系实际的相关链接的开放性试题。《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此题,还配了一幅《大山里的孩子》的图片让考生对照来体会文意和图意的比较。
这是第一个下午我们的收获。完成了文言文的命题工作。
第二天(5月27日),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查阅现代文资料。因为现代文的量比较大,共三个语段,所以我们先确定文章的体裁(议论文、说明文、散文或叙事性作品各一段),然后分别寻找,共同确定篇目。我们手中的资料还不少。如:《新华文摘》、《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语文百科》、《中考必读》、《中考内参》、《中考必备》、《中考易错题诊断》、《黑龙江日报》、《教育报》、《半月谈》等报刊杂志。
经过一天的筛选,最后确定:叙事散文《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读者》——17,说明文《看科技的奥运》《青年文摘》2007年。议论文《小议传统读书教育》《新华文摘——作家报》2007-13——17。
篇目确定后,我们根据体裁特点、字数要求、页面设计、知识点的选择等方面的制约,我们这三篇文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删、改、增、换,使其尽量达到“原创”的目的。对于现代文阅读题的设计,我们本着三类文体的特点,和常规的知识点来设计试题,每个语段的最后一题都是联系实际的相关链接的开放性试。
下面我简单向大家说明一下语文试题的命题报告。
(图片20)(一)命题的基本原则(图片)
1、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原则(图片)
试题的命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兼顾各地语文教学实际,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和语文素养,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多角度检测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
2、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的原则(图片)
试题的选材和设疑,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要多侧面地反映现代社会和发展趋势,注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与升华。
3、教学与学习双利的原则
通过试题的命制,要引导教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语文世界,以一种全面的、鲜活的、积极的态度去进行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进而提高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片21)(二)试题总体设计思路
1、注重知识积累及运用
2、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
3、关注综合性学习及探究
4、考察阅读理解及分析
5、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就是语文试卷上的五大板块。
(图片22)(三)试题的鲜明特色
1、试题在承继中有突破
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在许多方面承继了历年中考试题的优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以有所突破:如:第5题材“名著知识”突破了往年人物与情节对应、名著读书卡等常见形式框架,采用了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注册”形式,而且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更为深入的考查形式——形象宣传语。这样形式既是名著题考查中外在形式的变革,也是对名著内容深层次的理解和高浓缩的提炼。又如人教版试题第14题“通读选文,结合下面的图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次在文言文试题中结合图片加以拓展,这是对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的一种大胆突破。再如,“写作”中的文题二,以“明天”为话题的作文形式加上题前的提示,表明这个作文题目不仅仅是一个话题作文,而是一个需要融入一定想像成份的话题作文。这种设计既是对近几年单纯话题作文的一种突破,也是对单纯想像作文的一种提升。
2、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热点
3、彰显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
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一直是考量的重要因素。无论是试题的材料,还是问题的设置,都努力彰显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第一题尽管只是一个抄写句子的极为简单的小题,我们选择的材料也是精心选择的一句陶冶情操的佳句“品德犹如宝石,朴素最美”。第二题“口语交际”中,面对体育课缩水的常见问题,试题从邀请不爱运动的同学参加体育活动和向校长提建议等积极进取的角度进行命题。第三题“综合性学习及探究”更是利用了刚刚发生过的汶川大地震这一重大事件,来引导学生在作答试题的过程中感受坚强、关爱、互助、和谐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第四题“阅读理解及分析”第四个语段《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则是在优美的语言中,与考生一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爱与理解。第五题“写出作”的两个文题“珍爱 ”和“明天”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可以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来关注、珍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及身边的生存环境等。
整个试卷,会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但检测了语文知识水平,而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来看,始终贯穿着坚强、温暖、和谐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
(图片23)(四)命题改革的深层思考与建议
1、深层思考(图片)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图片)
2008年的中考语文命题依据中,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以外,还有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制定的考试说明以及部分地市自行拟定的考试说明。在实际的命题操作中,各地市自己的考试说明考虑的比重较大,如何促进地、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语文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是今后命题中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充分发挥语文命题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图片)
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引领作用,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应试的泥淖走出来,还学生一个丰富而鲜活的语文世界,是今后语文命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片24)2、改革建议
(1)重新审视和改革《考试说明》的制定
(2)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包括2008年试题在历年中考语文试题都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引领,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导向。
(3)进一步扩大语文命题的选材范围
在以往语文命题工作中,命题素材多出自各种媒体、报纸、杂志等是最为常见选材范围。今后的命题中,这个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网络时评、经典影视甚至是健康向上的歌曲都可以成为命题的良好素材。用这样的改革形式引导平时的语文教学,为学生语文学习带来一种丰富的、鲜活的、生动的根本性改变,为学生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五、如何整合“三维目标”
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 大多数教师把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当作过程和方法目标,将文章在思想方面的熏陶作用当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图片26)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知识技能扎扎实实,过程方法热热闹闹,情感态度价值观轰轰烈烈。一篇课文学习之后,总要贴上思想教育的“标签”,续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光明尾巴”,这是由认识上的误解所导致的教学实践中的误区。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三维目标有现实意义。
课改专家方智范先生曾指出:“在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曾尝试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后来放弃了,因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既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图片27)而人的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应该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且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因此,三维目标应是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分离的。
比如:即使是最简单的识字,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识字可以有看图识字、做游戏识字、字谜识字、儿歌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部件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辨形识字等多种方法,而识字的同时也贯穿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比如朱自清的《春》写春天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师: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小草怎么长出来的呢?作者用了“偷偷地”这个词。“偷偷地”,就是说小草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察觉地、无声无息地从土里长出来了。但是没有用“长”,而是说从土里(老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
学生齐声:钻出来了。
师:用“钻”这个词,写出小草的生长是很不容易的。它要穿过厚厚的土层,有时还会碰到石头瓦块,就要顶翻它们,然后茁壮地生长出来。可见一个“钻”字,就写出了春草虽小,但是它们的生命力,却是极顽强、极旺盛的。大家看,“偷偷地”和“钻”这些词用得多好啊!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显然在对字词“钻”“偷偷地”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认识小草生长的劲头,领悟小草默默无闻、不哗众取宠的品质,领悟小草不怕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由此可见,在字词的教学中,同样可以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实际上,不论是写字;阅读、写作还是练习,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
(图片28)在任何一个显性领域中,都有隐性的目标维度存在。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立的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体验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呢?这里仅就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关注过程、关注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如何关注过程呢?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小橘灯》时,要让学生理解“行动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先安排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登上(凳子)”“想摘(电话)”“爬下(凳子)”“缩回(小手)”“(对我)点头”“摇头”……正当老师准备布置学生讨论这些词语的作用时,有位学生举手发言:“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脱口而出的答案完全可以算得上“标准”答案,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结果,那么,教学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但是,这位老师不满足于此,接着问了一句:“你很聪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由此,从对结果的肯定转向了对过程的询问。(图片29)在教学中,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结果的“准确无误”,而更应关注过程的“万无一失”。
过程中蕴涵着方法。新课标实施后,许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一位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陌上桑》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说:“好色!”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表演明显地导致了学生的误解,这是方法出了问题。也许学生起初并不这样认为,表演把这个答案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光靠老师的讲解说服学生,必须追溯学生的思维流程,返回到产生误解的环节。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引领学生自己发现偏离的轨迹,最终达到目标。由此可见,(图片30)方法是过程中的方法,能力是过程中的能力,知识是过程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同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图片31)关注过程,是三维目标对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相互渗透,交融一体,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达到最有效的整合。
六、“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有机结合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图片33)(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三维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图片34)如《变色龙》三维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通过速读,学生 能 迅速 地 理清小说情节。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 深入 体会奥楚蔑洛夫的警官形象。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 深刻 了解沙皇统治腐朽反动的本质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图片35)(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2006年,《全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齐市校本教研工作板块展示会》在齐大召开,我和我们二十九中学的几位老师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代表铁锋区进行了课例研讨题目是《新课程下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图片36)(下面请看录像片段)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图片37)我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编织只有一个网眼的一个鱼网或许也能捞到鱼,但这靠的纯粹的运气;要想每次都捕到鱼,那就必须编织一张足够大的网,尽管每次网到鱼不过是其中一个网眼罢了。
我觉得我们以前的一切生活和一切的工作,几乎就是在“编织只有一网眼”在应付着一切的一切,通过命题工作的完成,让我从灵魂深处倍感自己生活态度的平庸低调需要振奋,知识水平的匮乏需要提高扩充,方式方法的单调需要调整改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陈腐需要更新,视野的狭窄需要拓展……
(图片38)(三)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图片39)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
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图片40)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
(图片41)(四)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继而完成三维目标。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把自读课的教学让给学生自己把握。下面就请大家来观看由学生带领学生学习的一篇自读课《俗世奇人》的片段。
(播放视频)
字数不够了,接下一个
去下面的网页看吧